山茶花 日本作者?
《山茶花》的日本作者是金裕贞。
在作家金裕贞的人生和文学作品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那就是爱。金裕贞是一位用人生和文学作品说出爱的故事的作家,其作品主要是写些上世纪30年代日帝强占韩国时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难和痛苦***的一般老百姓的故事。一般来说,如果现实生活艰苦,就会去寻求逃避现实和度过困境的方法,可是,金裕贞认为,在这种艰难的现实生活中,让人活下去的力量是爱,有了爱,才有生命力,才不会倒下去。
茶花雨的作者是谁?
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1824年7月27日出生于法国维莱-科特雷,19世纪法国剧作家、***家,大仲马私生子。
1852年创作《茶花女》,代表作品有《金钱问题》《私生子》等。
小仲马幼年饱尝家庭不幸带来的种种辛酸和痛苦,亲眼看到大仲马一生受累于种种桃色***,并因此落得晚景贫困凄凉。所以小仲马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宣扬家庭及婚姻的神圣,对资产阶级社会风气、家庭生活和***道德做了比较细致的描绘和揭露,抨击了娼妓社会对家庭婚姻的威胁,歌颂了纯洁高尚的爱情,成为社会问题剧的创始人之一。
19世纪法国***《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是凭父亲大仲马出名的吗?
大.小仲马是法兰西人赖以标榜的文化名人,从文艺复兴中后期至今仍是他们心中的骄傲,茶花女得以被世界广泛认可,是作品本身有他的成功之处,小仲马受到大仲马的熏陶是自然的,受其影响成名不能确定,没有好的作品,发行量不广,读者少,怎么能成名,从西方的文化氛围和经济规律来看,小仲马是靠自已成名的。
古往今来之大文章,能千古相传,经久不衰者,必有其超世绝俗之情,笔墨社会之态;以雅淡之才,巧妙之思,惨淡经营,悲喜以怀而称也。予昔时读《茶花女》一书,始知小仲马文以極笔,故事缠绵悱恻,令人唏嘘。小仲马乃私生子也,幼即历尽艰难,饱尝世态炎凉。其后寄之于大仲马。虽无其父之奢靡,然渐染声色犬马,蹈袭父之旧辙。故其性格,一则以悲,踽踽苦难而愤懑,一则以侈,玩世不恭而自溺。即体恤受苦受难之民众,又追逐上流社会之荒唐。故于***描绘人物而“入公子行以当场,现美人身而说法。”小仲马曰:“凡成一书,必详審本人性情,描绘始肖,犹之欲成一国之书,必先习其国語也。”此可谓小仲马熟知写作之三昧也。有奇事,方有奇文。作者以混迹勾栏烟花在前,虚构故事,演绎文字于后,虽有空言,然有其事。茶花女之事,非小仲马不能尽举其纤细之事,盖有所受而然也。所以,终将玛格丽特形之笔端,落于纸上,乃不足为怪也。仲马父子为文章高手,其所著述之故事,各有千秋,皆可流传于世,乃至家弦户诵,感人至深也。
有个好爸爸成名当然要快捷些,但也一定要有真才学识,否则只能成为时笑料,而且还坑了爹。苏轼的爹苏询有名气,但苏轼的作品比苏询有名,那是有真才。曹丕曹植的爹名气大吧,但《洛神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社会,告爹成名的也不少,"我爹是李刚″成为经典出名出大了。还有本来靠爹可以成名演员也不少,如杜淳,但演技一点也不比爹差。但象房某,柯某,张某,李某等等,本来爹是想让他成名的,也演过几部戏,但却不好好学习,自我膨胀,结果***的***,进号子的进号子,把爹都坑的抬不起头来。所以说,爹有名气是好事,但沒有真才学术,爹跟你一点毛线关系都没有。小仲马没有真才学识,写不出《茶花女》,后人恐怕只知大仲马,不识小仲马矣。
小仲马与《茶花女》:尊重每一位***的高尚爱情
原创 萧霖灿 江湖文化杂评 2021-12-17 11:55
收录于话题
#茶花女1个内容
#爱情3个内容
#小仲马1个内容
#经典文化14个内容
点击上方,关注公众号哦 ↑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的地位都是很低下的,她们除了卖笑就是卖色。要说她们配不配拥有高尚的爱情呢?
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嗤之以鼻,用“***无情,戏子无义”之类的话来加以讽刺。这一点在古今中外都似乎有相同之处。
人们崇尚崇高与美好,鄙视低贱与下流,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云亦云,只看表面,永远都不会有正确的认识。
人性的美好与光辉并不仅仅体现在上层社会的人身上,往往也绽放在底层社会的人身上。
1848年,法国著名文学家小仲马创作了一部举世闻名的***《茶花女》。***讲述了一个青年人阿尔芒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玛格丽特的曲折的凄婉爱情故事。
一个爱好文学的人要成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必定要经历很多,包括顺境与逆境,以及各种各样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这是一个真理,古今中外都通用。
因为经历的越多,思想与情感就越丰富,诉诸于笔端就越能打动人心。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文学都是作家的白日梦。
《茶花女》就是根据小仲马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
小仲马是大仲马与一名女裁缝卡特琳·拉贝所生下的私生子,1824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候的大仲马原本默默无闻,后来大概是上帝眷顾了他,他在戏剧创作和***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动中的重要代表。
比如,现在人们所知的《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山伯爵》(长篇***)、《三个火***》(长篇***)等都是大仲马的作品。
随着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大仲马内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和其他有钱就“变坏”的男人一样,他整日混迹于巴黎的上流社会,与那些贵妇人、女演员厮混在一起,而对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始乱终弃,把小仲马母子忘得一干二净。
可怜的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只好一个人起早贪黑辛苦劳动,勉强维持母子两人的生计。
然而更为不幸的是,小仲马七岁时,父亲大仲马通过打官司从卡特琳娜·拉贝手中赢得了对儿子的监护权。
从此,勤劳善良的卡特琳娜·拉贝就失去了一手养大的儿子,重新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人。
随后大仲马又把小仲马送到了寄宿学校,因为那时候的大仲马正忙于与***厮混,没有时间照顾他。
而因为私生子的身份,小仲马在寄宿学校饱受各种冷眼与嘲讽。
成名后的小仲马还在《克洛德的妻子》提到:在寄宿学校里,由于不堪侮辱而不得不与人打了几次架。
从小就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种种人情冷暖的小仲马,逐渐形成了记恨,冷漠,怀疑,厌恶***的性格。
人世间的各种残酷和不平,使得小仲马热切地期望自己也能像父亲大仲马一样,扬名于文坛,功成名就。
于是,他也开始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素材。
1844年,小仲马在巴黎遇见了名妓玛丽·杜普莱西,并对她一见钟情。
玛丽是贫苦人家的女儿,年纪轻轻就流落巴黎,被逼无奈沦落风尘。但是她喜欢小仲马,也很重视与小仲马的真挚爱情,然而为了维持生计,她还与上流社会的男人保持关系。
小仲马年轻气盛,要求玛丽退出原来的圈子,但是被玛丽拒绝了。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出国旅行去了。
1847年,小仲马回到法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离世,她病重时,昔日的那些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只有两个人送葬。她的遗物也被拍卖去还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
小仲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他满怀思念与悔恨,一个人在郊外,闭门谢客,将这个故事写成了《茶花女》。
***虽然描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但是真挚地歌颂了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之间真挚的纯洁爱情。
阿尔芒,一个对玛格丽特最好,最关心她的情人,对玛格丽特可谓情真意切。不顾父亲的任何反对,也要和玛格丽特在一起。
而玛格丽特,原本对于上流社会的男人只是曲意逢迎,然而当她遇到了热烈的阿尔芒,顿时焕发了生机,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她渴望和阿尔芒永远在一起。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无情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虚伪和对人的极度压榨,对人性的摧残,阿尔芒和玛格丽特注定无法有圆满的结局。
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玛格丽特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阿尔芒。她知道自己的身份会给良好青年阿尔芒带来不好的结局。
所以,她宁愿自己独自承受各种屈辱和不理解,甚至死,她也不怕。
这就是《茶花女》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原来,历来被人们所不齿的风尘女子,也能散发出圣洁的光辉,人性的真诚与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那些戴着伪善面具的人,在这个女人面前黯然失色。
以致于,人们一想起“茶花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低贱的***,而是一位美丽善良,聪明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她虽落风尘,但仍然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向往真正的生活和爱情。
这就够了。
《茶花女》发表后,小仲马一举成名。他也如愿获得了和大仲马一样的声望、地位。“大小仲马”,也形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壁”的奇观。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把《茶花女》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这次演出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茶花女》后来又被改编成歌剧,由意大利的音乐家威尔第作曲,影响更为深远。
中国本土首次引进《茶花女》是在19世纪末期,从法国巴黎留学归来的王寿昌与林纾合译了《茶花女》,初题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
一经出版便轰动了全中国,尽管上流社会批评道:渲染***生活,是“***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读者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折服。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参考学习、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ny.cn/post/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