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李白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是什么意思?
请问,李白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是什么意思?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烟花”的意思。
01 背景
扬州在唐代时,曾被称为广陵郡,地理位置与现代的位置大致一样。南临滔滔东流的长江水,东依静静流淌的京杭大运河。从古至今都是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聚焦之地。也是文人才子所向往、聚焦之地。
李白的这句诗文“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于他的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诗的时间是唐玄宗***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好朋友孟浩然要去广陵,便亲自到江边给朋友送行。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02 诗文赏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大意是:
老朋友与要远行了,在黄鹤楼这个地方与我告别。在这柳絮如烟、花开似锦的阳春三月去往扬州。朋友所坐的旅船,渐渐远去,只看到那一片孤帆的影子越来越远,慢慢消失在碧色天空的尽头,只看到长江之水向天边滚滚流去。。
古诗里的春天总是最美好的,万物苏醒,春光明媚,什么都是刚刚开始的,什么都是希望满怀的,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诗人对好友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对美好春色的喜悦之情、对美好扬州的神思之情,全部都跃然纸上。
03 烟花的意思
(1)第一层:本意。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烟花,可以理解为,诗人李白当下所处时节、地理,在黄鹤楼这个地方送别好友,当时正值初春,柳絮如烟,春风习习,春色无限,令诗人与朋友身心舒畅。
(2)第二层:深意。诗人送别好友,好友远行目的地是风景秀美、人文荟萃聚焦之地——扬州,扬州三月美景如诗,正是花开似锦、细杨如烟的时节,正是朋友相聚、文人斗诗的令人向往的机会。诗人虽然不能亲自前往扬州,但仍然是以美好的祝福送给好友,希望好友此行有美好的收获。
(3)第三层:寓意。诗人李白所处时代仍然是***盛世,诗人正值而立之年,人生踌躇满志,对未来前途充满憧憬和希望,诗人的身上独具的气质,使李白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了如诗如画的期望,而送别好友的时节,正值初春,万物复苏、景色如画、细柳如烟,也正好和诗人的心境完善合一。
以上是笔者对于题主的回答,只是一家之言,共同交流学习,希望对您的有所裨益。
谢邀。
未必烟花成柳絮,或为翠色满江天。
诗词中最早出现的烟花应当是南齐王融的诗句“烟花杂如雾”,因为雾多为白色,显然这里的烟花指的应是柳絮,然而烟花并不仅仅是指柳絮。
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解,是因为有一个“烟”字,有飘荡迷离之感,所以经常被误解为柳絮,其实是错误的,或者说是片面的。
成片浓密的的绿色或柳树远远望去也如烟雾笼罩一般,诗词中常见“绿如烟”,比如王雱《绝句》“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比如晏殊《煮茶》“稽山新茗绿如烟”,比如周鼎《寄陈叔庄》“江湖春水绿如烟”,还有“翠如烟”,比如白玉蟾《午睡》“簟织湘筠似浪,帐垂空翠如烟”,还有“碧如烟”,比如岳珂《泥行终日至晡始抵中桥》“平川烟草碧如烟”。
更能成为证据的就是“柳如烟”,比如温庭均《菩萨蛮》中的名句“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比如郑板桥《念奴娇》“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比如于谦《夏日忆西湖》“涌金门外柳如烟,西子湖头水拍天”,比如近代诗人苏曼殊《春日》“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甚至还衍生出一个词汇——柳烟,这个词在南北朝就出现了,萧衍在《拟明月照高楼》这首乐府诗中便有一句“君如东扶景。妾似西柳烟。”韦庄《酒泉子》也有“柳烟轻,花露重,思难任”之句,周密的《杏花天》也有“一色柳烟三十里。为问春归那里”之句,李贺《代崔家送客》中也有“行尽柳烟下,马蹄白翩翩”之句。当然最为出名的便是杜牧《汴人舟行答张祜》中的“春风野岸名花发,一道帆樯画柳烟。”
因此,小可个人认为,“烟花三月下扬州”里的这个“烟”指的是生长茂密的柳树(林)或者是黄鹤楼下的柳(堤)。
花,指的就是草丛中的花。
烟花,花草树木生长繁茂之意,引伸为春天的美好景色!
至少与柳絮未必有关。
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2、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3、碧空尽:指船消失在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评析】: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谢邀。
请问,李白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是什么意思?
反正不是焰火。这是在后来才形成的一个专有词汇,在唐朝的时候还没有这个称呼。
当时没有这个词,所以就只能拆开理解了。
首先我们确定“烟、花”二字其实是“三月”的定语,花容易理解,阳春三月本来就是繁花似锦。所以李白的这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并不复杂,就是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去扬州了。
关键是这个“烟”字,为什么可以用来形容三月的春光。
一说是柳絮之“烟柳”
烟柳的说法一直是主流。烟即烟柳,即柳如烟。三、四月是柳絮满天飞的时节。烟柳是指柳絮如烟状的柳林,也泛指柳林、柳树。
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去扬州了。
情境是相当美好的,解释也是通顺的。
但我个人是存疑的。
“烟柳”和“烟花”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烟柳”一词最早出现在张仲素《春游曲》之一:
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濛濛百花里,罗绮竞秋千。
大概与张仲素同年的韩愈也有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之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从这两首诗来看,“烟柳”并非是指柳絮如烟的柳林,否则的话“烟柳飞轻絮”一句就是极其失败的重复说话。满天飞絮的柳林飞舞着轻轻的柳絮?说不通。
再往前,南北朝最有名的才女谢道韫一鸣惊人的“咏絮之才”,是将漫天的雪花比作柳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未若柳絮因风起。”结合我们平时看到飞絮漫天的景象,千年来并没有变化,柳絮似飞雪飘摇沉浮,并不像青烟,白烟,甚至根本不是烟的形状。
一说是嫩黄之“烟柳”
那么张仲素和韩愈的“烟柳”是指什么呢?又有一说,是指柳叶稍微长出,还是嫩黄未绿之时,成片望去所呈现的状态,仿佛轻烟笼罩树冠,故而成名。也就是半黄半绿的柳叶在风中摇曳的姿态,说起来倒是有点像农家炊烟。
这样说起来,张仲素、韩愈的诗就解释得通了。毕竟韩愈的诗前面写了“天街小雨润如酥”,雨后的都城也不可能是满城柳絮飞扬。倒是满城新绿吐金丝(韦庄的“柳吐金丝莺语早”),确实是值得一夸的雨后春景。
“柳如烟”一词最早出现在晚唐温庭筠的《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而温庭筠这首词是写闺阁女子梦中残念,那自然“江上柳如烟”没有问题了,水气蒙蒙,柳随风摆,产生青烟浮动的感觉,何况是在梦中,倒是写得精妙了。不过这和前面的“烟柳”没什么相同之处。
即使韩愈、张仲素二人的“烟柳”之词就是指发新叶的随风嫩柳,也和李白的这首诗没有关系。
因为韩、张二人处于中唐,都是在李白过世之后七八年才出生。而从“烟柳”出现到用“烟”来指代柳树,必然是要在“烟柳”成为固定意象之后,并得到大多数诗人认同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用意象中的一个字来特指这种意象。
李白那时很可能还没有“烟柳”这种写法,即便他文***天纵,新创这种意象,也不可能用一个新意象中描写形态的字来指代描写标的。如果他要写柳树、繁花,他也只能写“柳花三月下扬州”,或者用当时已经成熟的“杨柳”中的“杨”(蒲柳)来代替“柳”,寻找声韵的平衡,而不会使用“烟”这个让人不明所以、产生误会的字。
即使到了今天,也不会有人用“烟”来指代“烟柳”,这种省略方法不正确。
虽然很美,但只是我们今天看着很美,因为我们又多积累了千年的文化,甚至默认了烟花带有了焰火的灿烂绚丽之美。
也许跟“烟柳”没关系
在当时的情况下,“烟”应该不是指“柳树”。
最有可能,就是和“花”一样,花就是花,烟就是烟,炊烟。因为孟浩然要去的扬州是繁华之地,自然人烟密集,花团锦簇。或者说他们相别的黄鹤楼附近花开灿烂,处处人烟。
孟浩然辞别黄鹤楼,要在游人如织,繁花似锦的三月去扬州了。
你看,这可能是最没有意思的烟花三月的解释,但也可能就是事实。
不过这也是我个人的推测,说不定早就有用“烟”指代“烟柳”,用“烟柳”指代春天的说法存在了,然后传到后来又变化了,不再用“烟”指代春天。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不赞同“烟柳”是柳絮笼罩飞舞的柳树一说,太牵强。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这首诗在我们心中的美感和地位。
一首诗离开了诗人本身,离开了那个朝代,字词产生了新的意思和意象附着,却依然引发我们的情感共振,本身就是一首伟大的作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ny.cn/?id=2629